电话客服热线:15257964135

从制造到“智造” 明年建成20个“智能工厂

2019-01-10 11:32:31浏览:979评论:0 来源:上游新闻   
核心摘要:金康智能工厂内正在操作的蓝光检测机器人。从制造到“智造”,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重庆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八项战略行动计划”之首。去年重庆两会上,“一号”提...

金康智能工厂内正在操作的蓝光检测机器人。

从制造到“智造”,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重庆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八项战略行动计划”之首。

去年重庆两会上,“一号”提案直指“症结”,多部门联手推动智能产业发展。

市政协经济界别、民革市委、民盟市委、民建市委、民进市委、九三学社市委、市工商联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以智能化为导向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第0001号)提案,得到市经信委的重视,解决新兴模式发展迟缓、层级不高、优势不突出等问题。

直指三大“症结”

统筹不够、政策缺失、改革乏力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全市两化融合指数53.8,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六,60%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正向集成创新阶段突破,处于迈进智能化的关键时期。

如何在智能化发展浪潮中抢占高地?

去年重庆两会上,《以智能化为导向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第0001号)提案中,指出了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三大“症结”。

症结一:规划引导和统筹力度不够,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的整体合力不强。比如,我市尚无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整体方案出台,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等还不明晰。国家为推进制造强国成立了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而市级层面没有完善的智能化组织保障机制,没有联席会议等制度,难以形成合力。

症结二: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化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好。政府对制造业智能化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增强。对制造业智能化在税收优惠、扶持补贴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不能调动企业积极性。金融政策有待完善,制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利润薄的问题依然突出。此外,一些制造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意识和勇气,甚至有少数戏言“不转型等死,主动转型找死”。

症结三: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仍需增强,发展环境仍需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还存在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干预过多,审批手续多、耗时长,要素成本高;少数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受阻等。信息安全环境、新生态环境、集聚人才环境等需要优化,人才留不住。

开出四剂“药方”

加强规划、政策支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针对当前以智能化为导向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案开出了四剂“药方”。

一是加大规划引导和统筹力度。成立全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领导小组,破除部门壁垒,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责任制、线路图、时间表。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完善有吸引力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智能化培育行动,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智能制造企业予以重点培育、重点支持和跟踪服务。在增量上做好文章,“算大账,算立体账”,不能只算“税收账”。引进一批海内外民间风险投资基金落户,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三是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依托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部门涉企类信息共享交换,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争取国家在重庆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发挥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科院等18个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引进具有智能化、数字化和制造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薪酬、税收、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四是加大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力度,突出重点,形成制造业智能化产业集群。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引导重点生产企业开展智慧工厂建设。打造重庆智能制造集聚中心,以笔电、智能手机为重点,打造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加大智能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推进制造业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

发展初具规模

智能产业企业3000户

重点发展这12个产业

市经信委将提案建议吸纳到工作措施中,目前,全市智能产业已初具规模,共有智能产业企业3000户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900户,部分产业领域已初步显现产业集群特征。

牵头制定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等12个产业。到2020年,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规模达到7500亿元。

强化政策支持,2018年市财政支持产业类重点项目支出11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工业82亿元,占比72%。拟统筹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金融等方面专项资金30亿元左右,重点支持我市大数据和智能化产业发展。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市财政局将会同市发改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落实“营改增”、西部大开发等税收政策,释放更大减税效应。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建立跨部门会商会审监管机制,紧扣重点项目培育引进、科研创新与转化、人才供给、产业集聚等环节精准施策,并建立政策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金融服务。市财政局充分发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引导基金、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创新发展。市科委将联合国家和地方引导基金,设立智能产业市场化母基金,增加投资供给能力。

加大改革力度

明年建成20个智能工厂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组建开放式的智能化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市级研发平台。

市人力社保局优化引才政策,建立智能化等领域人才综合补助制度,将智能化产业人才纳入“鸿雁计划”最优惠档次认定。针对事业单位引进智能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可考核招聘并申请特设岗位聘用,高校、科研院所可设置流动岗位,用于吸引紧缺智能化领域人才兼职、创新创业;在市级研究资助计划和人才项目中设立智能化专项,支持建设智能化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中,增设1—3名智能化产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通过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智能化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到明年,支持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建成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条数字化生产线。

打造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在汽车、电子、装备等领域,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到2020年,培养年收入1亿元以上集成企业10家,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集成企业20家,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基本满足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需要。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全国现代流通经济创新大会暨城郊大仓基地高质量建设论坛

上一篇:

牧星:关注客户需求打造算法专家——专访苏州牧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黄志明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agvline@www.agvline.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