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客服热线:15257964135

有个机器人创始人赵明:从跑腿开始,让无人配送成为基础设施

2019-01-28 13:56:44浏览:2148评论:0 来源:澎湃新闻   
核心摘要:正午时分,骑手小赵来到一栋写字楼下,不像往常,他没有拨打任何一个电话,而是带着三个外卖盒径直走向了楼宇内的智能配送站。经过简单的人脸识别认证和录单的过程后,他把外卖盒一一放入了...

正午时分,骑手小赵来到一栋写字楼下,不像往常,他没有拨打任何一个电话,而是带着三个外卖盒径直走向了楼宇内的智能配送站。

经过简单的人脸识别认证和录单的过程后,他把外卖盒一一放入了配送站,然后转身离去。骑手离开后,智能配送站和其中的配送机器人会互相合作,自主经过闸机,呼叫电梯,通过电动门,拨号通知,把外卖送到用户手中。这样的场景已在上海的一些写字楼中进行尝试,预期会在2019年底正式落地。

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这款智能配送站背后的“设计师”赵明。

从炫酷到实用

爱打游戏的赵明曾经的梦想是当个黑客,大学毕业后,他找了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不满足于操控虚拟世界的他”,想让软件“动”起来,于是在2008年加入了一家机器人公司。

创立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个机器人”)之前,赵明参与设计过20款机器人产品,从航天八院的月球车、反恐排爆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到机械蜘蛛,不一而足。他还曾与团队参与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让两组机器人比赛踢足球,全程不能人为干预。

有个机器人创始人赵明 受访者供图

但在赵明看来,这些“看起来很酷”的机器人造价过高,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例如,他曾参与设计一款载物蜘蛛机器人,可以适应所有的地形,但现有的电池只能支持它移动5米。这些酷炫但无用的设计让他对机器人失去激情,那个因变形金刚和机器猫而诞生的机器人之梦也一度“破灭”。

这几年,重新上路的赵明希望做出一些纯粹的机器人产品,帮助人类解决切实的问题,跳出纯粹秀技术的环节。赵明对机器人的看法变得理性,他认为,在目前的弱人工智能时期,机器人的本质是一种自动化的工具。

他说,好的产品不用刻意存在,“它应该像水一样,每天习以为常地在各种场景里使用着,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留意它,但是如果它一旦消失了,你会非常不适应。这就是我想做的机器人。”

于是,赵明找了一个实际的问题——让机器人跑腿。

2016年,进入机器人行业8年后,赵明创立了有个机器人,主打配送机器人业务,先后做过酒店场景的递送机器人和写字楼场景的配送机器人。目前这些产品已在上海虹桥万科、国投大厦等终端累计工作超过4000小时。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

赵明并不满足单个机器人的玩法,他认为,机器人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它如何帮助整个行业降本增效,“单体机器人确实可以帮忙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效率非常有限”。

2018年开始,有个机器人的单体配送机器人开始在上海部分写字楼投入使用。赵明发现,在配备1个单体机器人的酒店中,有时会出现骑手来送外卖但配送机器人不在的情况,这就增加了等待的时间。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配送效率,赵明产生了新的想法——让机器人团队合作。

在2019年1月16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有个机器人正式推出YOGO Station智能配送站,让三个机器人与智能存储分拣柜合作完成配送任务,进行“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大环节的无人化配送流程。

赵明介绍,YOGO Station目前由三个递送机器人、智能存储分拣柜和云端物联网智能设备组成。每个部分都具有机器人的特征:可以感知外部的环境,对环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还可以影响环境。

拿智能存储分拣柜来说,看上去和普通的柜子没什么两样,但当物品被放入录单口后,智能柜可以通过称重系统感知到包裹,在不大的空间内实现自动仓储功能,还可以通过对接技术把存储柜中的包裹送到机器人体内。


机械臂取件 受访者供图


机器人与智能存储分拣柜对接 受访者供图

通过云端、智能存储分拣柜、配送机器人和物联网设备的联合运作,配送机器人可以自主呼叫电梯,拨号用户通知取餐,并能够实现多台机器人的协同作业。目前,这套系统可以存储18件包裹。

数学系出身的创始人赵明是个典型的“技术男”,喜欢拿产品说话,这次接受采访是因为“产品真正准备到一个阶段了” 。赵明对自己的产品很有自信,他说,希望智能配送站能在未来变成水管一样的基础设施。

有个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蔡晓玮在采访中向澎湃新闻透露,智能配送站已经在线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内测,将会在2019年年底实现小批量的量产,并选择上海的写字楼作为首批落地场景。”


机器人挤电梯 受访者供图

无人配送,补充而非替代

近几年,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出现让不少人开始担忧外卖骑手的生存问题。不过,赵明认为,无人配送是人力配送的补充和加强,而非替代方案。

在他看来,无人配送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人力配送的效率。“比如外卖配送,常常出现多个骑手同时在同一层楼里配送的情况,其实是人力和能源的浪费”,“如果有机器人帮他们把外卖送上楼,不仅可以节约小哥的时间,让他们去送更多的单,也会节约电梯的能耗。对用户来说,他们的取件方式也更灵活了。”

在上周的媒体见面会上,有个机器人的合作伙伴——饿了么也来到现场。饿了么π事业部负责人任斐介绍,无人配送的初衷并不是取代人力配送,而是帮骑手节省时间,提供更好的服务。他分析说,一个外卖订单可能有差不多1/3的时间被骑手浪费在等电梯上,如果把这部分时间省下来,骑手能配送更多的订单,而且可以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超时风险。

谈到国内的机器人行业,赵明说,相对于国外商用机器人行业,中国有最好的市场环境、社会接受度和应用场景,例如像中国这么大的即时配送市场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

他发现,很多企业都在沿着不同的方向尝试,探索机器人的落地模式,“这种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证明了一种关于未来的可能或不可能性。”

以下是澎湃新闻与有个机器人创始人赵明的部分对话内容:

澎湃新闻:

为什么会进入机器人这个领域?有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或故事?

赵明: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变形金刚。那时候的压岁钱只有10块钱,和一个变形金刚的价格一样。小孩拿了压岁钱,爸妈一般不会当场收走,他们都比较爱面子,等到回家后才会让你上交。有一回过年,我就趁爸妈不注意,拿压岁钱去买了那个变形金刚,当时抱着即使挨打也要买的决心。那时候觉得机器人很聪明,它是另外一种生物,而且是超越人类的。后来又喜欢机器猫,觉得机器人可以不停地造福人类。机器人本身是人类的一个梦,如果它可以陪伴人类,那它会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伙伴;如果它可以帮助人类工作,那它在很多方面又会超越人类。

读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打游戏,梦想是当黑客,毕业后做了软件工程师。从游戏到软件,都是通过键盘去操控虚拟的世界。它即使再牛,但对真实的物理世界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怎么能让它对真实的物理世界产生影响,让软件“动”起来呢?我当时就想到,要用软件驱动电机,驱动硬件,其实就是做机器人。

2008年,十一年前了,当时其实全中国做机器人的公司寥寥无几,而且普遍待遇也不高,更像一个科研单位。但我特别想做,一直在关注,最后也很幸运地进入了其中一家。

澎湃新闻:

在创业之前的从业经历里,您曾经做过二十多款机器人产品,其中还包括月球车?后来是为什么想创业呢?

赵明:

是的,确实做过很多产品。月球车这个项目,我当时做的是它的导航系统。我们从地球上发出信号操作,到月球上看到相应的动作,会延时2秒多,所以月球车的反应速度要非常快。但是航天处理器主频的运行速度一般都比较低,高了会不稳定。那在这种情况下,对算法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还做过防恐排爆的机器人,参与它的系统冗余性设计。当一个机器人带着一个炸弹在往前跑时,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会很高,你能想象它随时宕机或发生意外吗?炸弹随时会爆炸。

我还带领团队打过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当时我们打的是中型组,两组机器人比赛踢足球,比赛全程人不能干预,机器人需要自己传球、跑位,这也是我最初对群体机器人合作技术的探索。

儿童玩具型的机器人也尝试过,它的功能很多,一开始人们因为好奇会用它,但用着用着就不用了,当时我还挺沮丧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看到机器人和其他产品一样,会经历从军用到商用到民用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让我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我想做的机器人?是一个实验室产品去秀技术?还是能够走进人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我觉得是后者。所以2015年我选择离职创业,想做一款我心目中的好的机器人。它要能解决生活场景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澎湃新闻:

什么样的机器人才是一款好的机器人产品?

赵明:

好的产品不用刻意存在。它应该像水一样,每天习以为常地在各种场景里使用着,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留意它,但是如果它一旦消失了,其实你会非常不适应。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机器人。

产品的存在,就要对得起它的每一块橡胶、每一块主板,不要浪费社会资源。机器人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不是拿着锤子找钉子、秀技术,技术只是方法,最终还是要帮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当我选择一个机器人时,就需要考虑它怎样做,资源消耗率会最低。例如,我原来做过一个载物的蜘蛛机器人,它可以适应所有的地形,然而现有的电池只能支持它移动5米。那么反过来我会想,5米的路程,什么样的机器人是最合适的呢?其实轮式机器人会比足式机器人更实用。

澎湃新闻:

您对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怎么看?

赵明:

相对于国外的商用机器人行业,中国有最好的市场环境,社会接受度和商业的应用场景。例如像中国这么大的即时配送市场,其他国家是无法比拟的。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速度”也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商用机器人这个领域的技术上我们并不比国外弱。市场需求和技术、行业的发展一定会互相作用。我相信在这个领域,中国一定会产生一些世界领军的企业。

但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在可见的未来,我们离通用的、什么都能干的机器人还很远。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从关注机器人的概念,转向关注机器人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大家都在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尝试,探索机器人的落地模式。这种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证明了一种关于未来的可能或不可能性。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全国现代流通经济创新大会暨城郊大仓基地高质量建设论坛顺利召开

上一篇:

延长AGV小车蓄电池寿命的几项措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agvline@www.agvline.com
 
0相关评论